1970-01-01
2018年9月19日-23日,第21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福建厦门市隆重召开。CSCO会议作为国内肿瘤领域的 “学术盛宴”,汇聚了国内外众多肿瘤学顶级专家,肿瘤精准治疗是会议中热议的话题。免疫治疗作为当前肿瘤领域炙手可热的治疗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精准免疫治疗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肿瘤资讯】特邀采访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的李文才教授,针对免疫检测与肿瘤精准治疗进行了精彩讲解。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技医学部副主任
病理科及病理学系主任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常委与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常委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常务副主委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病理学分会常委
河南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
河南省医师协会病理医师分会前任会长
河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副主委
河南省保健委员会干部保健会诊专家等
《中华病理学杂志》、《诊断病理学杂志》和《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编委
最新的免疫治疗药物帕博利珠单抗等已经在国内被批准上市,可以通过合法的渠道购买。未来很快也会进入医院,如何把免疫药物应用的更有效,让患者的用药获益更大,如何更好的开展和免疫治疗相关的的精准检测迫在眉睫。
精准治疗需精准伴随诊断指导精准用药
李文才教授:医学进入精准医学时代,精准的诊断尤为重要。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伴随诊断或补充诊断的捆绑式发展,病理科与临床科室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对于各种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伴随诊断而言,是美国FDA批准的靶向和免疫药物必须进行的相应检测。作为一种伴随诊断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开展,才能指导临床医生准确用药,使患者获益。由于PD-1/PD-L1抑制剂药价仍较为高昂,临床上应筛选出PD-L1表达水平高(或其他标志物)的患者进行免疫治疗,其疗效获益才能更加明显。而对于补充诊断而言,相应级别明显降低,因此仅供临床参考。免疫治疗药物目前已经在中国上市,我们的抗肿瘤新药已经开始和国际接轨,但遗憾的是,像PD-L1检测的伴随诊断目前国内尚未被国家正式批准。
伴随诊断检测的第一步要建立规范化的检测平台
李文才教授:免疫治疗需要相应的精准诊断,目前PD-L1的检测已经被FDA批准为相应免疫治疗药物的伴随诊断。作为伴随诊断的PD-L1检测,首先要按照目前唯一被美国FDA批准的要求建立规范化的检测平台;其次,在国家层面上,PD-L1检测需要通过CFDA批准后方可用于临床。当然,组织标本采集后的及时规范化处理对伴随诊断检测也同样重要,如采集的组织标本应在半小时、最长不超过1小时内固定,手术大标本要及时规范化预处理,组织标本应选择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液固定,固定时间应符合规范要求等。此外,应对病理医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检测结果的判读水平。
目前国内病理科对PD-L1这一伴随诊断的规范化检测和经验仍不足,也缺乏判读上的金标准。为了做好所有免疫组化检测工作,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一直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在组织标本的预处理方面,科室中目前有7位助理病理医师专门负责,所有的组织标本均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在检测平台方面,有VENTANA(Benchmark XT 、Benchmark Ultra)及Leica(BOND MAX、BOND III)等平台。但仅凭这些检测平台尚无法完成真正的PD-L1伴随诊断检测,仍需在检测平台之间进行深入研究,与已批准的检测平台进行比较以及各平台与疗效之间的关系,一旦关系明确,则可应用于其他平台进行检测。
借助MDT合作模式促进肿瘤精准治疗
李文才教授:随着肿瘤治疗进入精准医学时代,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对于肿瘤的精准治疗具有极大的促进及推动作用。例如,在淋巴瘤诊断方面,我们病理科与相关的临床科室,如肿瘤科、血液科和儿科血液病组等联手,对于某些疑难病例开展以病理诊断为中心的MDT活动,使淋巴瘤的诊断更加精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误诊漏诊。因此,肿瘤的MDT诊疗模式可以让患者获益最大。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