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治疗对于恶性肿瘤尤其是肺癌的治疗至关重要,有望颠覆原有的以化疗为基石的传统治疗模式,实现真正的高效低毒治疗。在此背景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于2018年8月10日成立,该协会旨在指导和规范肿瘤免疫治疗,更好服务于肿瘤患者。【肿瘤资讯】有幸邀请到主任委员陆舜教授,就委员会成立的初衷,肿瘤治疗的历程与演变,免疫治疗对国内肿瘤治疗观念产生的影响,国内专家对免疫治疗的认知现状及协会未来的工作方向等内容进行专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的初衷
陆舜教授: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恶性肿瘤的治疗逐渐进入到“精准医学”时代。免疫治疗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已经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有望改写传统的恶性肿瘤治疗模式。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具有特殊的意义,将会在指导和规范肿瘤免疫治疗、建立我国的肿瘤免疫治疗病例数据平台、组织多中心研究、开展国际交流、培养基层肿瘤科医师以及为广大患者提供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覆盖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以全国知名大型专科医院和三甲医院的肿瘤学专家为主体,并由肿瘤内科、影像学、病理学、康复医学、检验、护理、营养、中医等肿瘤学科相关专业共同组成,确保权威性、普及性、专业性及综合性。
该委员会的发展目标非常明确,包括以下几点: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的分支机构,同样服务于总会办会的宗旨,将把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打造成品牌性委员会;引进国外先进医药教育理念,交流教育教学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培训教育理念;推动肿瘤免疫学的培训体系建设;改进现有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育手段和技术创新;通过调查、研究和交流,全面提高我国临床肿瘤免疫从业者素质和水平。
肿瘤治疗的历程与演变
陆舜教授:恶性肿瘤的治疗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早在19世纪末期,Halsted首先创建乳腺癌扩大根治手术,开启了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时代。居里夫人发现了X射线,开启了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时代。而在二次大战期间,氮芥作为第一个被发现的癌症化疗药物,开启了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时代,当时应用的化疗药物主要是细胞毒性药物。因此,恶性肿瘤的治疗也被分为外科、内科和放疗科三叉戟治疗模式。
从内科角度来讲,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基本以传统的细胞毒药物为主,而格列卫在血液肿瘤的治疗成功,则开启了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时代。对于肺癌而言,随着EGFR突变的识别以及EGFR TKI药物和后续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单抗的研发成功,使得肺癌的治疗也进入了靶向治疗时代。随后,以ALK、ROS1为靶点的药物也相继问世。随着研究者对免疫检查点研究的不断深入,Ipilimumab成为第一个被批准用于黑色素瘤治疗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患者10年生存率可以达到20%,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在2015年,第二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即PD1/PDL1抑制剂也成功问世,Nivolumab则成为第一个批准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PD1/PDL1抑制剂,随后也有包括Pembrolizumab单抗和Atezolizumab单抗等在内的多种PD1/PDL1通路的药物相继被研发成功。从大多数瘤种来讲,其治疗模式逐渐开始进入到免疫治疗时代。
首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在中国获批上市,免疫治疗将会对国内肿瘤治疗观念产生的影响
陆舜教授:中国药监部门今年正式批准了首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实体肿瘤当中获得适应症。该药物纳武利尤单抗在中国做的III期临床注册实验CheckMate078研究是迄今为止肿瘤免疫治疗在中国已公布的唯一一个在NSCLC中跟化疗进行头对头比较的III期临床研究。在该研究中中国人群为主要治疗人群。 对于接受二线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免疫治疗疗效完胜化疗。免疫治疗的问世改变了恶性肿瘤尤其是肺癌以化疗为基石的传统治疗理念,随着一系列临床数据的不断揭示,肺癌患者的治疗和研究将会转变为以免疫为基石的模式。
国内肿瘤医生现阶段对于免疫治疗的认知水平
陆舜教授:免疫治疗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了其临床疗效,但目前来说在国内仍是一种新的恶性肿瘤治疗手段。总体来讲,免疫治疗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来发挥作用的,对恶性肿瘤的治疗疗效毋庸置疑,未来希望通过一些肿瘤标志物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其疗效。另外,肿瘤免疫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化疗低,在某些特定人群中,免疫治疗仍然存在一些特异性的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 因此仍需关注这类药物在中国人群中广泛使用后的安全性问题。特别是对特异性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的认识和及时处理,以达到高效低毒的目的。
专委会成立后的近期目标和工作
陆舜教授:专委会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加强肿瘤医生对免疫治疗的认识,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近期目标和工作有以下几点:组织制定相关专家共识与指南;参与国内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医药教育、培训规划、计划及有关方针、政策的研究讨论;接受业务主管部门和其它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医药教育培训、研究课题等;为各级医疗机构组织的继续教育或培训活动提供咨询服务;举办培训班、研修班,组织编写有关教材;开展国际间医药教育与培训的交流与合作,参加国内外有关学术团体活动。
除此之外,本协会还会积极发展青年委员,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医师教育及培训活动,成立地方培训基地,广泛开展专业培训服务。另外,会在基层医院开展巡讲,为专业人员提供国际肿瘤免疫领域教育教学最新信息咨询,加强国际肿瘤免疫领域的交流,学习新成果、新进展。
上海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上海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首席专家 •国际肺癌研究会官方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副主编,Lung Cancer副主 编,The Oncologist杂志编委
•国际肺癌研究会(IASLC)出版委员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精准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疗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姑息治疗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科分会副会长,肿瘤内科规培组长,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
•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及论著200余篇,其中SCI收录57篇包括JCO、PNAS、Annals of Oncology、Clinical Cancer Research、Chest、JTO、Plos One等知名杂志,总IF 318.7。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