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周先生(81岁)近3天来出现咳嗽、咳痰,痰为白色粘稠样痰,量多,每日约咳出50毫升,无发热,家属给予口服某药物(具体不详)未见好转。因出现呼吸困难30分钟,意识丧失,随之呼吸停止,家属呼叫120求助。救护车到达现场后,家属说明患者有心脏病、高血压病史,1年前患“脑出血”,遗留肢体活动受限,卧床。随车刘医生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BP\P\R\HR均为0,瞳孔左、右均为5.0mm,浅昏迷“丧失”,对光反射“消失”,呼吸运动消失、呼吸音消失,心脏心音消失。辅助检查中,心电图记载室性停搏,另一份心电图交医院,医生认为患者呼吸、心跳已停止,按照家属要求将患者送至市医院,当日患者经市医院宣告死亡。患方认为,急救中心和市医院存在救护车出诊不及时,延误救治导致患者死亡的过错,起诉要求赔偿各项损失共计40余万元。诉讼中,患方认为急救中心伪造、隐匿病历,提交法院的病历不真实,诸如呼叫时间、到达患者家中时间、到达医院时间均造假;销毁真实的心电图,提供了一份假心电图,还隐匿了1份应留存在该中心的心电图等。急救中心认可《知情同意书》是在救护车到达市医院门口附近时签署的,补记的事项是急救车到达患者家中的事实,并认为不应单纯以无法证实《院前病案记录》中院前急救各个时间点的真实性为由判令其承担责任。市医院认为,患者到医院已经死亡,不应承担责任。一审法院认为,本案中医方和患方均不申请进行医疗损害鉴定,因此由法院根据现有证据以及举证责任进行认定案件事实。由于救护车将患者送至市医院时其已死亡,故市医院的医疗行为与患者死亡无因果关系,不应承担侵权责任。据急救中心病历记载,120来电时间为0:37,到现场时间为0:50,离现场时间为1:12,到目的地时间为1:18,完成任务时间为2:10,来电主诉/来电判断为呼吸困难。患方提供的经公证的通话清单凭证,可证实患方与救护车车上人员通话的时间、时长。尽管没有通话内容,但从通话清单中“主叫”、“被叫”的关系、呼叫顺序、时间间隔以及通话时长,可以合理的推断出救护车实际在途时间远久于《院前病案记录》记载的在途时间。法院根据现有证据无法认定救护车出发以及到达患者家中的准确时间,而该时间关系到救护车是否及时到达患者家中,与本案有直接关系,该事实无法查清应当由急救中心承担不利后果。《院前病案记录》记载患者家属拒绝抢救的情况,对于拒绝治疗的,医生应当告知患者家属风险,并应由患者家属签字。本案中,急救中心的医生单方记录家属拒绝抢救,不足以让法院采信。且对于该文书中拒绝现场救治的内容仅划√及手写数字,不足以认定拒绝救治系患者家属的真实意思。综上所述,一审法院认定由急救中心承担50%的责任比例,判决其赔偿患方各项损失共计15万余元。急救中心和患方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本案例系因院前医疗急救引发的纠纷。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院前医疗急救对于突发疾病或者意外的患者生命抢救至关重要,在患者到达医院前所实施的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一系列医疗活动,能为医院处理赢得宝贵的时间和治疗条件。病历是反映医疗活动全过程,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的重要证据,病历管理制度是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病历的书写要严格遵循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的原则。《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规定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做好“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受理、指挥调度等记录及保管工作,并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相关规定,做好现场抢救、监护运送、途中救治和医院接收等记录及保管工作。本案中的急救中心就是因为没有遵循医疗机构病历管理制度的规定做好病历书写,病历记载存在诸多矛盾,导致法院无法查明案件事实,承担了相应的赔偿责任。另外,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应当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操作规范、诊疗指南。医师和护士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医疗救护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前,应当经设区的市级急救中心培训考核合格。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也规定,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院前医疗急救作为院内急诊科的外延,肩负着争分夺秒挽救生命的责任。伴随急救医学的快速发展,院前医疗急救不仅关系到抢救患者的生命,同时也是急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院内急救的基础。其一方面既是对疾病进行处理的一个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将救治伤病当做重点工作的急性阶段,给患者进一步接受诊治提供了条件,由此可见,院前医疗急救措施的及时,迅速和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医微客一站式科研服务平台,致力于服务医院和企业,协助医生解决科研上的痛点,提升临床科研水平,为企业提供医学写作、医学编辑、科研培训和学术传播等策略支持。
科研资讯(站内):
百度浏览
来源 : 医法汇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