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2018年4月14日至18日,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在芝加哥举办。在4月16日上午的“全体大会-免疫治疗联合疗法:肺癌前线治疗”环节中公布了 CheckMate-227 Ⅲ期试验的研究结果。该研究已达到其中一个共同主要终点——无进展生存期(PFS)。与标准含铂双药化疗相比,nivolumab联合低剂量ipilimumab一线治疗晚期NSCLC显著延长高TMB患者(≥ 10个突变/mb,mut/mb)的PFS。CheckMate -227研究是双免疫联合治疗用于晚期NSCLC一线治疗的第一个III期研究。该研究结果同步发布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会议现场同时邀请到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Naiyer Rizvi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
研究背景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对于大部分初治的晚期NSCLC患者,化疗长期以来都是标准治疗方案。虽然目前PD-1抑制剂免疫治疗逐渐成为治疗新标准,但只有部分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改进的治疗手段包括:探索有效的联合治疗让更广人群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寻找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以预测获益人群。
CTLA-4和PD-1单抗的联合应用,可以通过不同、互补的作用机制来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和效应。CheckMate - 012研究评估nivolumab(N)联合ipilimumab(I)用于初治晚期NSCLC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两组的ORR分别为47%和39%;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尚未达到。联合方案初步显示出有前景的疗效。III期临床试验CheckMate - 227也采用这一联合方案。
肿瘤突变负荷(TMB)是一种定量的生物标志物,它反映了肿瘤细胞所携带的体细胞突变总数。具有高TMB的肿瘤细胞一般具有较高的新抗原水平,这被认为可以帮助免疫系统识别肿瘤并刺激抗肿瘤T细胞的活化增生和抗肿瘤效应。TMB是一种潜在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预测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应答。CheckMate - 568研究显示TMB高表达(≥10 mut/mb)患者的ORR升高。
CheckMate-227研究介绍
研究设计
CheckMate-227是一项多中心、开放、随机Ⅲ期试验,对比含铂双药化疗(PT-DC)与nivolumab或nivolumab + ipilimumab或nivolumab+ PT-DC在未接受治疗的晚期或复发性NSCL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该研究共分为下列3个部分:
1a部分:在PD-L1表达的肿瘤患者中,评估与化疗相比,nivolumab联合低剂量ipilimumab以及nivolumab单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1b部分:在不表达PD-L1状态的肿瘤患者中,评估与化疗相比,nivolumab联合低剂量ipilimumab,以及nivolumab联合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第2部分:在不考虑PD-L1或TMB状态的广泛患者群中比较nivolumab联合化疗对比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第一部分主要研究终点:1、具有PD-L1表达的肿瘤患者的OS(在1a部分评估),2、高TMB(TMB ≥10个突变/mb,无论PD-L1表达情况如何)患者的PFS(在1a和1b部分评估)。第二部分的主要终点是OS。
在研究第一部分,患者被随机(1:1:1)分为三组:nivolumab(3 mg/kg每2周给药)联合低剂量ipilimumab(1 mg/kg,每6周给药)组;含铂双药化疗组(每3周,总共不超过4个周期);nivolumab 240 mg (每2周,1a部分)或nivolumab 360 mg联合含铂双药化疗(每3周,总共不超过4个周期)加nivolumab单药维持治疗组(1b部分)。
在第一部分所有随机的患者(N=1,739)中,1,004例(58%)具有有效的TMB数据可供疗效分析。其中约有44%为TMB高表达(≥10个突变/mb)。TMB表达与PD-L1表达相互独立。在299名TMB高表达的患者中,139人接受nivolumab + ipilimumab联合治疗,160人接受化疗。TMB采用Foundation Medicine的FoundationOne CDx进行检测,高表达定义为TMB≥10个突变/mb。
研究结果
1、1年PFS率是化疗的3倍以上 免疫联合治疗组及化疗组的1年PFS率分别为43%和13%。经过至少11.5个月的随访,疾病进展的风险降低了42%。
2、客观缓解率是化疗的近2倍 免疫联合治疗组与化疗相比,ORR为45.3% vs 26.9%。
3、免疫联合治疗组68%患者1年时仍持续缓解 化疗组持续缓解率仅为25%。
4、免疫联合治疗组安全性较高 与前期报道一致,免疫联合治疗组与化疗组相比,治疗相关3-4级毒性为31% vs 36%。免疫联合治疗组3-4级AE多为皮肤反应(34%),内分泌 (23%),胃肠道(18%),肝脏 (15%),肺部 (8%),过敏 (4%) 和 肾脏(4%) 事件。联合治疗组和化疗组的治疗相关死亡发生率均为1%。
5、总生存期显示获益趋势 总生存期的结果仍未公布,目前1年OS率为67% vs 58%。这一结果将为nivolumab + ipilimumab联合治疗作为高TMBNSCLC的一线治疗的临床获益增加更多证据。
6、各PD-L1表达水平、各病理类型患者均有PFS获益 与化疗相比,免疫联合治疗显著提高PD-L1≥1%患者(HR=0.62; 95% CI: 0.44- 0.88)和PD-L1 < 1%患者(HR=0.48; 95% CI: 0.27- 0.85)的PFS。在鳞癌(HR=0.63; 95% CI: 0.39- 1.04)和非鳞癌组织学类型(HR=0.55; 95% CI: 0.38- 0.80)中均观察到联合治疗的获益。
研究结论
对于高TMB的晚期NSCLC患者,nivolumab联合低剂量ipilimumab治疗明显优于化疗,延长PFS、降低疾病进展风险,奠定了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治疗高TMBNSCLC患者一线治疗的地位。同时证实TMB是初治晚期NSCLC患者应用双免疫联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独立的生物标志物。
Naiyer Rizvi教授在大会中对CheckMate-227研究进行点评。
在CheckMate-227研究中,对于高TMB亚组人群的分析是一大亮点。既往BIRCH研究、FIR研究、POPLAR研究数据显示,TMB是独立于免疫表型的生物标记物。在CheckMate-026研究中,高TMB/高PD-L1组与高TMB/低PD-L1组PFS结果显示出明显差异。而在CheckMate-032研究中,全外显子测序显示高TMB的SCLC患者多数为PD-L1低表达。因此,在CheckMate-227研究设计中单独对高TMB组别患者进行分析。研究中采用FoundationOne平台进行TMB检测, panel包括324个癌症相关基因。
研究已经达到主要共同终点:即高TMB人群中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治疗对比化疗组的PFS显著获益。1年PFS增加将近3倍(43% vs 13%,HR=0.58,P=0.0002),降低42%疾病进展风险,这又一次将免疫治疗带入世界关注的焦点。
在客观缓解率方面,高TMB人群联合治疗组的ORR较化疗组提高将近2倍(45.3% vs 26.9%)。截至1年随访,联合治疗组仍有68%患者呈现持续缓解,中位DOR尚未达到;而化疗组仅为25%,中位DOR为5.4月。从初次缓解时间来看,联合治疗组为2.7月,化疗组为1.5月。再一次证实免疫联合治疗起效较慢,疗效持久,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不同标准的疗效评价问题。
在TMB高表达、PD-L1不同状态的PFS亚组分析中,PD-L1高表达(≥1%)亚组降低48%疾病进展风险,1年PFS率为42%;PD-L1低表达(小于1%)亚组降低52%疾病进展风险,1年PFS率为45%。无论PD-L1状态如何,高TMB患者都能够有PFS获益。且TMB是独立于PD-L1的生物学指标。
高TMB患者初步1年OS数据显示联合治疗组优于化疗组(67% vs 58%,mOS:23月 vs 16.4月)。且在化疗组中,31.3%患者接受后续免疫治疗,使得化疗组OS数据有所延长。
在临床中我们如何在TMB或PD-L1表达状态中筛选出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
Naiyer Rizvi教授比较了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CheckMate-227研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高于CheckMate-026研究及Keynote-024研究。下一步需要继续研究在高TMB患者中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
检测方面,应用最新的Foundation Medicine平台进行TMB检测,不到2周时间即可拿到检测结果,为NSCLC一线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根据本研究及既往数据,可针对TMB及PD-L1进行联合标志物检测,选择后续治疗方案 。对于高TMB/高PD-L1患者,可选择Pembrolizumab,是否选择本研究中联合方案需要等待最终数据。对于高TMB/低PD-L1患者可直接选择nivolumab + ipilimumab。对于低TMB/高PD-L1患者可选择化疗,是否选择Pembrolizumab仍存在争议。对于低TMB/低PD-L1患者仅能选择化疗。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是否能成为治疗选择,还需要看后续研究中TMB相关数据的发布。
应用Foundation Medicine平台对发病率最高的30种实体瘤、共计104,814例患者进行检测,高TMB表达患者占13.3%。根据既往MSI-H状态获批免疫治疗适应症的经验,是否能将高TMB表达作为泛实体瘤中应用免疫治疗的依据,还需要大型临床研究数据进一步证实。
(部分数据源于BMS新闻资料)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