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临床研究

《自然 通讯》人工智能助力胃癌分子分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木炎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临床研究

2022-05-30      

1111 0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全国癌症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胃癌新发病例约为39.7万例,因胃癌死亡28.9万例。

其中,EBV(EB病毒)相关性胃癌是胃癌的一类少见分子亚型,约占胃癌的9%。此类分子亚型的胃癌患者具有相对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合体细胞样排列,间质显著的淋巴细胞浸润),PD-L1高表达,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具有较好的预后。准确识别这部分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EBV相关性胃癌亚型病人,对临床胃癌的精准化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EB病毒

EBV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

EBV潜伏感染与许多淋巴细胞来源及上皮来源的肿瘤发生相关,包括Burkit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和胃癌等,其中EBV潜伏II型感染是鼻咽癌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对致癌因子进行分类,明确将其定为I类致癌因子。

单纯依靠病理医生H&E形态学观察,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且不同病理医生间及同一病理医生不同时间段的诊断结果有明显的变异性。

目前筛查手段是对所有胃癌病理标本均进行EBV原位杂交检测。一项EBV原位杂交检测费用约500元,全国胃癌患者EBV原位杂交检测总费用高达3.4亿。

EBV相关性胃癌亚型的发生频率低,当前广覆盖式的筛查手段成本效益比不佳,因此寻找低成本、可靠的EBV相关性胃癌亚型的筛查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转化价值。

近些年,人工智能在H&E染色切片中预测癌症的分子分型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近日,《自然 通讯》在线发表了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蔡木炎主任医师团队牵头,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郑伟诗教授和王瑞轩副教授团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俊航教授合作完成的一项基于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切片的人工智能筛查EBV相关性胃癌亚型的最新研究成果。

41761653781588365

本研究为探索一种低成本、可靠的EBV相关性胃癌亚型筛查手段,创新性地应用深度学习模型及人机融合策略,从H&E染色病理图像中筛查EBV相关性胃癌亚型,并在国内外多中心外部数据集中获得出色验证,使得人工智能有望应用于EBV相关性胃癌亚型的筛查,对提高EBV相关性胃癌亚型检出率、促进胃癌精准化诊疗、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基于EBV相关性胃癌与EBV阴性胃癌在H&E染色切片中的形态学差异,以深度学习网络模型ResNet50为基本骨架,建立了基于H&E染色切片预测胃癌患者EBV状态的AI模型-EBVNet(EBV预测模型)

首先,纳入1006个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H&E染色胃癌病理图像作为模型EBVNet的训练集和内部测试集,并分别在来自国内多中心(417个H&E染色胃癌病理图像)和国际多中心(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258个H&E染色胃癌病理图像)的两个独立外部验证集中验证EBVNet的准确性。同时在外部验证集中比较模型EBVNet与6位不同级别病理医师基于H&E染色切片预测胃癌患者EBV状态的诊断效能。

23341653781588535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EBV相关性胃癌流程图

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部测试集中,EBVNet有效地预测了胃癌患者的EBV状态,操作者曲线下面积高达0.969。在国内多中心外部验证集中,操作者曲线下面积达0.941;在国际多中心外部验证集中,操作者曲线下面积达0.895。

比较模型EBVNet与不同级别病理医师基于H&E染色切片预测胃癌患者EBV状态的诊断效能,显示模型EBVNet达到或超过病理医师基于H&E染色切片的诊断能力。

为了推动模型EBVNet在临床病理诊断实践中的转化应用,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EBVNet和病理医师诊断确定性自我评估的人机融合策略,有效融合了两者的诊断结果,进一步提高了诊断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44581653781588862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EBV相关性胃癌效果图

病理科云径平主任说,人工智能既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种新思维,给病理学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今后会把病理人工智能作为科室发展的重要科研方向。蔡木炎主任医师团队将继续响应学科发展号召,把人工智能作为团队重要的研究方向,在病理学科的土壤中持续深耕下去。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蔡木炎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俊航教授、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郑伟诗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博士研究生郑雪怡、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王瑞轩副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张新科主治医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孙燕教授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病理科云径平教授、谢丹教授在项目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结果展示等方面给予了悉心指导。

作者:郑雪怡、李鹏

本文来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订阅号

文章略有调整,由医世象 木木整编

——本期完——




科研资讯(站内):

百度浏览   来源 : 医世象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一卫生院被中纪委点名!这8点将..
  • 福建省有了中医药条例,建设中医..
  • 给医护发加班费反被查?中纪委点..
  • 重磅发布!国家卫健委印发《公立..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