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GLP-1(特别是Semaglutide)的问世仿佛给肥胖患者打开了新世界,用大众的话来讲就是“效果贼好,副作用还少”。相比以前为数不多的减肥产品,简直就是从1到100的跨越。
众所周知,礼来、诺和诺德在糖尿病领域斗了一辈子。不管是胰岛素、GLP-1的升级换代,还是各种长效化技术,两家总能一前一后推出me-better产品,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不过这次不一样了,在减肥这件事上,两家出现了明显的分歧。那这篇文章我们不讲Semaglutide,直接看下一代两个重磅品种的battle:礼来的Tirzepatide vs. 诺和诺德的Cagrilintide(CagriSema)。
让减重来得更猛烈一些。
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GLP-1、GIP等等的都属于incretin(肠降血糖素)的范畴,是人体自身会在进食后分泌用于调节血糖平衡的荷尔蒙。今天和大家介绍一个新款,类似incretin,但不完全一样:Amylin。Amylin是一个由37个氨基酸aa组成的多肽(比较一下:GLP-1有30aa,GIP有42aa)。同样也是进食后开始分泌。与incretin唯一不同的是,它并不会促使胰岛素分泌,而是与胰岛素一起由胰脏中的islet细胞分泌出来。是的,Amylin和GLP-1确实有相重叠的机理,不过Amylin并不直接参与降低血糖,所以把他们放在一起做一个combo应该可以带来不错的协同效应。据说Amylin的蛋白折叠出问题会出现堆积/聚集(amyloid,类似AZD的A-beta),对beta细胞和胰脏组织产生一定的物理破坏,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人体WT的Amylin是不可以直接用来制药的,必须得改一改序列,让它不那么容易聚集。当然还得加上另一个现代制药最喜欢的修饰方式,那就是长效化!其实早在2005年就有一款Amylin类似物获批上市,商品名Symlin(Pramlintide,相比h-Amylin改了3个氨基酸),仅用于搭配胰岛素管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该品种与瘦素搭配使用还是有一定的减肥效果的。不过因为半衰期短,每天需要注射三次,副作用也会比较明显,所以始终无法推广到更多人群,或者是拓宽适应症。
至于副作用嘛主要就是恶心想吐(抑制食欲,正常人吃多了都会想吐)。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新一代的Amylin类似物,由诺和诺德开发的Cagrilintide。
Cagrilintide在h-Amylin的基础上做了:3)一条脂肪链做长效化处理(便于附着于血清蛋白)。这里不得不补充一下,NOVO的脂肪链技术还是挺玄乎的,比如Semaglutide和利拉鲁肽大家都知道吧。Sema的脂肪链除了延长半衰期,还提升了脑吸收率,全面提升ADME,从而增进食欲抑制的效果(动物实验)。先上动物实验验证数据。下图是老鼠3日累积食物摄入量的数据。很明显,Cagrilintide用量越大,老鼠吃得越少。GOOD! POC!
1)Cagrilintide:0·3~4·5 mg剂量减重程度6·0%~10·8%;2)安慰剂:减重3·0%。二者差距:3·0%-7·8%; p<0·001,疗效明确。发表在Lancet上的1b期研究显示>0.3mg Cagrilintide,加上2.4mg Semaglutide的减重效果明显均优于Semaglutide单药。其中最2.4mg Cagri加上2.4mg Sema效果最佳,20周减重达到17%。注意:CagriSema=Cagrilintide+Semaglutide 1:1若参考礼来Tirzepatide 72周临床数据的这张图,大约是在下图标星星的位置,也就是说,4.8mg的CagriSema减重效果比15mg的Tirzepatide还快。当然这是cross-trial comparison,实际上不能这样直接比较,只能做大致参考。值得注意的是,以前双位数%的减重效果基本上只能靠bariatric手术来实现。而现在仅凭药物就可以在几个月内做到10%+以上的减重效果。礼来15mg Tirzepatide 72周数据更是达到了22.5%。所以相信CagriSema长期减重数据会更靓眼。近期,NOVO又公布了32周CagriSema vs. Semaglutide or Cagrilintide的糖尿病患者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联用有明显的协同效应。
明显1+1>2,而且似乎单药Cagrilintide效果更好?可能是食欲抑制效果使患者吃得更少了。基于这些数据呢,公司将会在2022Q4开启减重的3期临床!!!CagriSema vs. Tirzepatide 谁更牛?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这么去考虑:Cagrilintide的效果应该毋庸置疑,毕竟直接抑制食欲,吃得越少,瘦得越快。所以关键是要看Tirzepatide在GLP-1的基础上加了一个GIP到底带来多大的增量。
虽然礼来做了一个Tirzepatide vs. Semaglutide的头对头研究证实T效果比S好。但这个研究吧,看上去也不那么公平。用T药5mg、10mg、15mg和S药1mg做对比(可能当时S药还没有批2.4mg)。要知道这两个药的分子量差别并没有那么大,T=4814g/mol,S=4114g/mol。难道T药真的不是因为用量大得多所以效果更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做了一个间接的横向对比分析,将两个独立的研究通过1mg Semaglutide的疗效联系起来,看加大Semaglutide剂量是否能和Tirzepatide疗效相当。
2mg Semaglutide减重效果与5mg Tirzepatide差不多,但不及10mg和15mg的效果。该研究没有比较更高剂量的Semaglutide。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断,如果把Sema的剂量加到10mg,效果应该会远超相同剂量的Tirz?那为啥NOVO不做一个更高的剂型?我想答案应该是恶心、反胃,和呕吐的副作用让剂量很难再提高。而另一方面,据说GIP有抑制恶心的作用,可能也正因为这样,Tirz就可以用很高的剂量。
那GIP存在的意义到底是减肥还是抑制副作用?专家表示,Tirzepatide本来就是基于GIP的结构改出来的,对GIPR的活性高于GLP-1R。不过这是否就能证明在减肥这一点上GIP给GLP-1带来了协同效应?
1)为啥信达引进了礼来的GLP+GCG,而不要GLP+GIP?2)为什么Amgen做了一个AMG133是GIP的抑制剂,而不是Tirz这样的激动剂?机宝还没有研究到这一步,如果有大佬知道背后的逻辑欢迎一起进群来交流。
不过撇开这些机理、剂量的争议,不可否认的是人家Tirzepatide就是效果好,且副作用小。对于大部分用药人群来说,15mg的剂型和2.4mg并不能用肉眼看不出什么差别,都是小小一支笔的样子,可能心理上也就不会那么在意剂量的差别。首先,在大部分GLP-1相关的临床研究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不多)因为肠胃副反应终止用药的案例。但大多数患者是可以通过慢慢剂量爬坡来缓解副作用的。所以只要是在可以忍耐的范围内,都不是什么大问题。GLP-1单药还好,如果加上Amylin呢?本来Amylin就是抑制食欲的,两者一协同,岂不更恶心?的确,从临床数据来看,恶心反胃的副反应更加普遍,2.4mg+2.4mg达到83%,而Sema单药2.4mg仅33%。需要注意的是:从临床数据上我们只能看到“更多”的患者觉得难受,但并不知道这些患者是否比使用Sema单药“更难受”(盲猜一个distribution curve,答案应该是Yes)。恶心厌食到底对于一个产品的市场空间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大部分读者对创新药都有一定的研究,也了解Amylin/GLP-1这列药物的胃肠道副作用是可以通过慢慢爬剂量来解决的。但实际用药的群体可能大部分不会去看文献查资料,一旦一开始出现比较严重的恶心、呕吐,有可能会误以为和以前的减肥药一样会对身体造成不小的危害,并且停药。特别是没有认真和医生交流过的off-label群体。至于off-label到底占市场多大的比例,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实际的数据,毕竟谁会披露off-label的销量呢?1)有的人喜欢“酒肉穿肠过,分毫不长胖”,那这种人适合用Tirzepatide,不影响食欲,也不长胖。2)有的人为了long term健康,希望控制或者改变一下自己的饮食习惯,但并没有太强的减肥诉求,那他们适合Cagrilintide。
3)如果同时想改变饮食习惯+减肥,那适合CagriSema。4)哪怕使用针剂扎针不痛,一周一次依从性更好,副作用相对口服小,PK更好,也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群“恐针”,这部分人适合口服的Semaglutide,或者辉瑞的Danuglipron,口服制剂会更贵一些。先说一下off-label的几个类别,用Semaglutide举例:1)Ozempic(糖尿病适应症)用于减重,同剂量海外零售价比Wegovy(减重)便宜不少。NOVO早期的利拉鲁肽也有做成减肥产品Saxenda,但需要每日注射,效果也远不如Semaglutide(可能和Semaglutide入脑%明显更高,以及依从性更好有关),所以这边可以忽略不计。下图是2020年以来糖尿病GLP-1新患处方量的数据。看到这个图我最大的疑问就是:Ozempic在2017年就上市了,为什么会在今年4月出现处方量急剧上涨?公司业绩会上似乎没有给出明确答案,我来yy一下会不会是这么个逻辑:由于用于减肥的Semaglutide(商品名Wegovy)今年生产出了问题导致供给不足,所以减重客户全都跑去买糖尿病的产品,包括Ozempic和礼来的Trulicity?注:Ozempic和Wegovy虽然API一样,但是后面的生产工序是分开、独立的。
2)体重没有达到说明书的“肥胖标准”,根据Wegovy的说明书,BMI至少要在27kg/m以上才能使用该类产品。这其实也是WHO的“超重标准”。BMI是一个什么概念,大家可以自行上Bing国际,搜索“BMI calculator”输入自己的身高体重来计算。假设身高165cm,体重要接近150斤才算“超重”,165斤才算“肥胖”。
那么大家看看下面这个中国历年来的BMI分布图(近几年应该有一定的右移,但超过27的应该还是在中低个位数%)
再来看看同一时期英国的数据,可想而知,中国符合说明书用药标准的群体比例远远低于欧美国家。Off-label的incretin类减重药消费属性强,“患者”更像是“消费者”。真正满足BMI>27(亚洲人)的肥胖患者会愿意为了减重疗效而承担一定的副反应。但是消费者更多是为了花钱买开心(I want > I need),我猜,这部分群体对副作用的承受能力和其减肥意愿强烈程度正相关。不过,这些都是我自己yy的,并没有做过市场调研,大家阅读时须持谨慎态度!
可以肯定的是,下一代incretin类减重产品效果会比Semaglutide来得更猛。我们现在更想看到的是长期随访数据,特别是10年或更久的安全性数据。因为保不齐很多人会需要终身使用来控制体重,like降压药。如今Novo已经开始将Semaglutide的临床推向儿童减重领域,可见对其安全性还是非常有信心的。自古医药行业万变不离其中的一个规律:市场空间会随着药物疗效提升而扩大。现在体重管理还是一片蓝海市场,不过要不了多久就会红得发紫了。请看下面这张图:
可以看到目前Lilly管线里面也有Amylin,但还在早期。在Tirzepatide的基础上,公司选择主推GGG。而Novo管线里面也有GIP,但在投资者会议上明确表态优先顺序次于CagriSema。所以这一次,代谢两大巨头是要在减肥这件事上分道扬镳了吗?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