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不要指鹿为马,华西的招聘只是一种不占编制的合同工劳务派遣,跟真正的医生集团没啥关系!
作者Dr.2,MediCool医库董事长
近期,随着中国医生集团大会召开,圈内对医生集团的讨论又开始热烈,随后奇点的王建秀撰文指出医生集团只是少数派,文章切中实际,独角兽的大怪也撰文指出,医生集团同样面临很多困难,并且认为商业模式不足。
但我在这里却有不同的观点,医生集团是少数派这个不假,但是没有商业模式这倒未必。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定一下关于医生集团的概念及在我们国家之所以发展困难的原因。
其实在6月22日华西医生集团发了一个招聘启事,这两天忽然有圈内人士大呼小叫,说什么三甲“巨无霸”做医生集团会如何如何,这完全是一种只为吸引眼球的做法,因为这不是医生集团真正的定义。
我们可以看到,华西这次招聘的是初级职称及以下的人才,这些人在临床都是干活的主力。同时没有编制,是隶属于华西下面一个公司的合同雇佣工,经培训后在华西的各个附属机构内执业,所以这个跟我们在部队医院或地方医院招聘的合同工还不一样,属于劳务派遣,随时可以不要。
并且这个招聘启事中还注明如果表现优秀可以由华西医院聘用,变成合同工还算是一个福利,更加凸显这根本不是一个所谓的医生集团,而是一个合同雇佣制的劳务派遣招聘,仅此而已。
那么我们回到医生集团的定义中,其中有一条很重要,医生集团并不隶属于任何的大型医院,换句话说大型医院开出来的根本谈不上什么医生集团,因为它只是为它自己医院下属服务的,医生集团在整个定义中,它是以技术输出为核心,展现的类似于一种平台式的合作,有这样的一个核心特点。
当然,这种模式在国内遇到了巨大阻碍。
综合阻碍之一,我们国家的医疗体制跟美国不一样,是属地化管理,换句话说你跨省执业,审核带落地都会有巨大的阻碍,更别说全国执业了,这个跟国外医生自由执业大不相同。因此这种属地化管理本身,就会把这种面向全国范围内,想做技术输出的医生集团,一下子就在业务落地的时候,拦掉一大半。多数只能走会诊的模式,而很难走技术输出与轻资产托管的这种模式,
第二个,我们整个国家的医保跟商保支付的制度,没有这一项支付项目。换句话说,很难从整个医疗支付体系中去单独体现医生集团技术输出的价值,于是通常可执行的路线就是落地诊所、或者开诊所、或者开医院。因此从这种严格意义上它并不是真正的医生集团。有时相当于变相的几个医院或诊所之间的自由执业者,合则来不合则散,仅此而已。
医生集团其实是有商业模式的,在未来当打破了完全属地化的管理,就可以跨省甚至全国,进行以技术为核心的劳务输出并获得认可的时候,必然以一个个学科或者是综合性的医生集团,与全国的医疗资源进行嫁接,特别是嫁接在三四线城市或者县域,将会有非常大的机会。
所以医生集团本质上它是一个属于轻资产的东西,它跟去开设诊所、跟医院是有联系有区别的,我认为在目前情况下一窝蜂的开诊所、开医院只是为了落地去真实拓展业务,并且静待时机,医生集团商业模式的成型,将有待于政策的进一步明朗与市场化倒逼!
(欢迎转载,注明作者和出处即可,愿意与Dr.2交流的请加微信号:medicool3)
百度浏览 来源 : 医学库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