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3 来源 : 陈净大夫
看看历年世界最佳医院排名,前四名都是清一色的美国医院。比如说今年的最新排名,前四名分别是:梅奥诊所,克利夫兰,MGH和霍普金斯。
世界排名前十的医院,美国占了5个。
为什么世界上最好的医院都在美国?
我作为在霍普金斯医院里工作的一名医生,在这里说说我的体会,纯属个人见解。
1. 每个领域的分科很细
每个领域细分到令人咋舌的程度。比如说我的一个病人,有一种很罕见的遗传病,有脑瘫,同时也有癫痫方面的问题。单单是神经内科,就要看三四个医生,一个是这种罕见遗传病的专家,一个是脑瘫的随访,一个负责癫痫药的调整,还有一个是做肌电图和神经传导的。
比如说我所在的脊髓损伤康复领域,我在新加坡的时候,基本上就一个人负责完了所有的工作,包括会诊、住院病人、门诊随诊、尿动力学检查、肉感毒素注射等操作。但是在美国,脊髓损伤康复的医生会有专门做尿动力学检查的,专门负责褥疮的,门诊和住院也是完全分开的。有的医生专门负责门诊,有的医生专门负责住院病人的管理。
分科分的那么细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能够在每个细分领域里做到极致。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医院能在很多方面做到世界最顶尖水平的原因。
比如说霍普金斯的神经外科是非常牛的,有一位大夫专门只做外周神经的修复。比如说高位截瘫的病人膈肌麻痹,可以通过膈神经起搏器植入来恢复呼吸肌功能,从而达到摆脱呼吸机。膈神经起搏器一般来说只适合膈神经完整的病人,但是对于膈神经已经损伤的病人,这位大夫还可以通过外周神经移植的办法,来取代膈神经,从而进行起搏器植入。全世界掌握这种技术的大夫没有几个,而且术后的康复,呼吸机的调整,都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所以很多全国各地慕名前来的病人。
但是分科那么细,有没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其实也是有的,比如说病人需要看好几个大夫,才能搞定一方面的问题。就比如说前面提到的那个罕见遗传病的病人,如果他在新加坡的话,神经内科一个医生就能搞定所有神经内科相关的事情,而不需要看多个医生,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时间成本,同时医疗成本也会下来。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美国医疗保险非常低效,分科太细,一个问题要看多个医生,恐怕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2. 独特的多科会诊的模式
说到“多科会诊”,很多人耳朵都会起茧。因为这个词实在用的太多了。在新加坡,很多科室都在开展所谓的“多科会诊”,尤其我们康复科,每个礼拜要去参加的“多科会诊”的会议真的不要太多,简直成了一种负担。
但是来到霍普金斯之后,才知道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多科会诊”。
在新加坡,多科会诊往往是几个科室的大夫聚在一起讨论病例以及处理方案,之后给出一个治疗意见。在整个过程,病人和家属是没有参与在内的,会诊的大夫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看过病人,只是看了病历或者是片子。而且给出的方案,只是一个“意见”,最后要负责的医生和团队去决定要不要执行。
但是在霍普金斯,这种多科会诊是在病人和家属参与下进行的。比如说我参加的一次神经外科的多科会诊门诊。病人是两兄妹,都得了一种叫hsp的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肌张力很高,造成行走困难。他们是从其他地方慕名而来的,一心想做rhizotomy,而因为坐诊的神经外科大夫是全世界上极少的几个可以做儿童rhizotomy的医生,发了好几百篇文章的那种临床和科研都很强的牛人。
参与门诊多科会诊的除了这位大牛以外,大牛还专门配备了一名护士,同时还有一名神经内科专门负责遗传病的神内大夫,一名专攻儿童康复的康复科医生,他们在门诊共同看病人,给病人查体,之后回到会议室,进行十几二十分钟的讨论来制定方案。比如说那个病人,通过共同讨论,发现rhizotomy并不适合,而更适合做baclofen pump。方案制定以后,就马上回到诊室,去跟病人和家属来解释给出的方案。并且在商量完之后,由负责的护士马上执行。
跟新加坡的模式比起来,有那么几点不同。
第一,病人和家属是真真切切看到所有会诊的大夫的,一屋子乌央乌央的医生,他们从心理上就会感到受到重视,从而对会诊的结果会更乐意去接受。而新加坡的“多科会诊”,都是没有病人和家属参与的,虽然也是一屋子的人,乌央乌央的,但是病人和家属并没有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而是通过主管医生(往往只是低年资的管床大夫)的转述“我们给你们请了多科会诊,结果是xxx”。可信度和执行的意愿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会诊意见的执行力有很大不同。新加坡的专科会诊,往往去会诊的不一定(很有可能并不是)主要负责的医生,他们只是由于科室人力资源的分配问题而去参加了会诊,甚至都没有见过这个病人,最后给出的意见,由于没有见过病人,很有可能就没有太多的建设性和可行性,最后也没有继续随访,所以这份意见,很有可能就只是存在病历里的一句话,而没有继续执行。但是在美国的这种多科会诊,是得出意见以后立马执行,并且给出意见的医生,也是他继续随访的医生,所以确保制定出来的方案可以继续执行下去。
3.科研临床分开,让医生专注擅长的事
在霍普金斯,有的医生一辈子都没有发几篇文章。还有的医生,一年发几十篇文章,有好几百万经费。但是他们的职位是一样的。比如说都是副教授。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有的医生是专门做临床的,有的是专门做科研的。比如说我跟着一起做课题的一个医生,她有一个专门的实验室,带着一个科研团队,里面有四五个博后、research fellow之类的,她一个礼拜只有一天的时间出门诊,其他时间都在实验室。她还有着好几百万的科研经费,可以去雇人,去做科研相关的投入。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有每年客观的文章发表数量。
但是我也看到在霍普金斯有不少医生,只是做临床,没有专门做科研,只要满足最基本的文章发表需求,比如说有的只有一些个案报道、综述之类的,照样可以晋升,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晋升和收入。
那有没有临床和科研都很牛的人?有。而且还不少。可以说,那些科研和临床都很牛的人,一定很拼。
当年我在国内最顶尖的医院,对于临床大夫的科研水平是要求很高的。比如说必须要有sci才可以晋升。所以那些会写文章的,比起只是做临床的,在晋升的路上就截然不同。
但是在霍普金斯 (以及其他美国医院),就很注重让医生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发文章、做科研并没有那么功利。新加坡对于临床医生做科研方面,跟美国也差不多,会积极鼓励,也有最低要求,但并没有国内那么夸张。新加坡中央医院,也是在世界医院排名上稳居前十的。
美国所崇尚的教育,就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到极致。而这个宗旨也贯彻到了医院的管理。让医生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也许就是经营好一个医院的秘诀吧。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