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国际循环》:葛教授您好!您曾经主编了2部有关血管内超声方面的著作,为国际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应用做出杰出贡献,请您谈谈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和其他对冠脉介入评价的方法相比有何优缺点?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如何使IVUS这种诊断方法的应用更优化?
葛均波教授:目前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的一个诊断还是依赖于冠状动脉造影,虽然近年有一些新的技术出现,包括无创的,我们叫做多排CT或者CTA,可以初步筛选冠状动脉的情况,但是它对于阴性诊断率非常非常高,但是对于阳性诊断率,也就是狭窄程度的判断还不是非常的敏感,现在在临床上我们还依赖于冠状动脉造影来诊断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狭窄,血管内超声,它从血管腔里面提供了一个切面图像,我们又叫做血管的活比例检查,这样不但可以判断血管腔的狭窄程度,更重要的它可以判断管壁以及我们病变发生的性质、长度还有一些性质不明确的病变,还有左主干,这个目前来讲目前在临床的所以技术没有一个可以代替血管内超声,尤其我们现在说药物洗脱支架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之下,血管内超声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我们做介入的临床医生对于病变发生机理的认识,改善介入治疗的预后。
第一血管内超声并不是每个医院都有,第二它也有一定的费用,有时候我们考虑到病人的经济问题会省略掉这个检查,其实我觉得这个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一线病人,比如左主干病变的病人、分叉病变、性质不明确的病变,有时候对于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不能够确定它的闭塞位置的时候,我觉得还是非常有用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希望在一些比较高层次的医院能够提供我们临床应用的一个经验,然后推广到全国,我自己也一直在建议,在有条件的地方,假如是费用允许,能够降低导管的费用的情况之下,能够更多地应用血管内超声,举例来说,为什么日本的科研水平如此之高,做的病变的质量也还好,我认为就是他们在70%~80%以上的介入病人都用了血管内超声来指导,我们中国的数量可能不到5%。(临床对于血管内超声的诊断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觉得是这样,尤其是对于一些难以区分的病变,刚我提到的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性质不明确的病变,我觉得还是非常必要的。
百度浏览 来源 : 国际循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