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近年来肺癌的诊疗发展迅速,尤其是以PD-1/PD-L1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为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特瑞普利单抗在肺癌领域开展着多项临床试验,有望成为晚期NSCLC新的治疗选择。本期来自绍兴市人民医院的喻光懋医生带来案例分享,从临床实践中看特瑞普利单抗为患者所带来的获益。
患者病史
1. 患者男,71岁,无家族史,PS=0。
2. 2018年10月8日在全麻下行“胸腔镜下右中肺癌根治术(右中肺叶切除术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10月13日术后病理报告提示(右肺中叶)腺癌(图1)。术后诊断:右肺中叶腺癌术后(pT1bN0M0 ⅠA2期)。
3. 2019年4月10日因“右中肺癌术后半年,发现纵隔淋巴结增大20天”入院,查胸部CT示:右肺术后改变,隆突下区淋巴结肿大,对照前片淋巴结有增大;两肺散在纤维、增殖灶。两侧肺气肿。主动脉弓、冠脉钙化。附见:肝内钙化灶。
4.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提示隆突可见新生物,累及气管及右主支气管。4月17日病理报告示:(隆突部位活检组织)结合免疫组化提示:鳞状细胞癌(图2)。
5. 临床诊断:1. cT1N2M0 IIIA期,气管鳞癌 2. 右肺中叶腺癌术后(pT1bN0M0 ⅠA2期)
6. 治疗经过:于2019年4月18日、5月15日、6月18日予吉西他滨(1.6g,D1,8)+奈达铂(100mg,D1)方案化疗,同步于2019年4月17日、5月8日、5月29日分别给予特瑞普利单抗(240mg)联合治疗。
7. 2019年6月20日复查胸部CT示气管内肿瘤明显缩小,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PR,图3)。
图1. 患者2018年10月病理资料
图2. 患者2019年4月病理资料
图3. 患者疗效评价为PR
患者病史
1. 患者男性,67岁,无家族史,PS=1。
2. 患者2010年12月查胸部CT示左下肺占位,于2010年12月29日在全麻下行“左下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高-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伴坏死”,淋巴结阴性。术后诊断:左下肺鳞癌(T2N0M0 ⅠB期)。参考NCCN指南,术后给予GP方案(吉西他宾,1.6g,d1、8+顺铂,30mg,d1-3)辅助化疗4周期。后续定期随诊。
3. 2018年复查CT示:右下肺结节灶,转移瘤考虑,对照2017年4月7日老片为新出现;食道裂孔疝。后续于2018年3月22日行“胸腔镜下右下肺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示:“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图4),考虑新发癌。
4. 患者2019年4月,患者因“胸闷不适”复诊,查胸部CT示:右下肺结节灶,右肺门、纵膈多发肿大淋巴结。对比2018年7月30日片为新增病灶,考虑转移瘤;右肺上叶小结节,对比前片为新发病灶,转移瘤不能除外。临床诊断:右下肺鳞癌 T2N0M1 Ⅳ期。
5.一线治疗:2019年3月28日患者自购特瑞普利单抗(240mg)治疗,排除化疗禁忌后,于2019年4月4日起,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200mg,d1)+奈达铂(100mg,d1)方案化疗,2019年4月30日给予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和奈达铂治疗,2019年5月21日门诊给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一次。
6. 2019年6月10日复查胸部CT示:两下肺癌术后,右下肺结节灶,右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对比2019年4月29日片右下肺肿块缩小;右肺上叶小钙化结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两肺散在慢性炎性病变;食道裂孔疝。疗效评价为PR(图5)。
图4. 患者2018年3月病理资料
图5. 患者疗效评价为PR
患者病史
1. 患者男性,73岁,无家族史,PS=1。
2. 2015年9月27日因“体检发现右上肺占位2天”入院,于2015年10月7日在全麻下行“右上肺癌根治术”,术后诊断:右上肺腺癌(pT2bN0M0,ⅡA期)。术后给予多西他赛+卡铂辅助化疗4周期。
3. 一线治疗:2017年2月9日复查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小结节,考虑转移。2月14日病理提示腺癌(图6)。分子病理检测:EGFR基因18-21号外显子未检测到突变(图7);KRAS基因检测到突变(图8)。2017年2月-2017年5月一线给予吉西他滨+奈达铂化疗4周期,期间2017年4月开始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
4. 二线治疗:2018年1月27日行培美曲塞+奈达铂化疗1周期,后续分别于2月23日、4月6日、6月3日、8月2日、10月14日行PP方案(培美曲塞+顺铂)维持化疗,期间持续贝伐珠单抗血管靶向治疗。
5. 三线治疗:患者2019年3月27日再次入院。复查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转移结节,对照老片明显增大。患者PS=3,日常平路行走后即可出现气促,无法耐受化疗,2019年3月28日予以特瑞普利单抗(240mg)治疗,4月20日、5月11日分别给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2周期。
6. 患者用药2周期后自觉胸闷气促明显缓解,2019年5月29日复查胸部CT示:1)右上肺癌术后改变,两肺多发转移瘤,对照前片(2019年3月26日)大部分转移瘤较前缩小,建议复查;2)两肺散在炎性条索灶;3)肺门及纵隔内多发淋巴结钙化。疗效评价为PR(图9)。
图6. 患者2017年2月病理资料
图7. 患者2017年2月EGFR基因检测结果
图8. 患者2017年2月KRAS基因检测结果
图9. 患者接受特瑞普利单抗单药治疗后疗效评价为PR
绍兴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主任、肺癌中心主任
浙江省医师协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
浙江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肺癌诊疗技术研究中心委员
绍兴市医学会胸心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绍兴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胸腔镜分会委员
当前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免疫治疗时代,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疗取代化疗成为新的标准治疗。在新的治疗时代下,免疫治疗同样需要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就目前而言,精准检测包括两部分,一是驱动基因的检测,二是免疫治疗生物标记物的检测。对于新诊断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否所有的患者都必须要进行驱动基因的检测呢?不同的肺癌病理类型,其基因谱存在较大的差异,随着免疫治疗的出现,在临床实践中,是否对肺鳞癌患者都推荐进行基因检测,需要我们思考。
在免疫治疗生物标记物的检测方面,基于多项重要的免疫治疗研究,肿瘤PD-L1表达水平的检测对于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驱动基因阴性患者的一线治疗。根据PD-L1表达水平决定是采用免疫单药治疗,或是免疫联合治疗。因此对于一线治疗的患者,推荐进行PD-L1表达的检测。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对于PD-L1表达的检测,实际上存在着众多的阻碍。首先,肿瘤存在着异质性,不同部位的肿瘤组织,其PD-L1的表达可能存在差异,同时对于复发转移的患者,先前肿瘤标本中PD-L1表达的水平是否可以代表患者复发后的状态,我们仍不清楚;另外在国内PD-L1的检测现状上,同样困难重重,检测的规范化,质量管控均尚无统一的标准,结果的一致性也受到挑战。因此对于国内部分地区的医院,要进行PD-L1的检测,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只有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才能够为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方案。
免疫联合治疗,尤其是免疫治疗与化疗的联合,让更为广泛的人群能够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同时提升免疫治疗的有效率。从临床试验数据可以看到,KYENOTE-189和KYENOTE-407研究均提示,无论患者PD-L1表达水平如何,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含铂双药化疗均显著优于单纯化疗,因此对于驱动基因阴性、PD-L1表达未知的患者,一线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是当前最为重要的治疗选择,为患者带来切实的获益。
特瑞普利单抗作为国内自主研发的PD-1单抗,能够高亲和力结合PD-1,阻断PD-1/PD-L1通路,提高抗肿瘤疗效。回顾这几个案例,特瑞普利单抗与化疗联合在一线治疗中应用,切实地让患者取得临床获益,取得不错的疗效,而单药在后线治疗中也显示出疗效,体现了特瑞普利单抗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当前特瑞普利单抗在NSCLC中开展着众多临床试验,希望有更多研究结果公布,为临床医生和患者增加新的治疗选择,多一个治疗选择,对于医生和患者而言,都是不错的事情。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